咨询热线: 138-1085-7138 机构合作: 176-0080-2612

小儿脑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,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,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15%-20%。高发年龄集中在5-8岁,男女比例约为1.1:1。肿瘤多发生于后颅窝及中线结构(如第三、四脑室、小脑蚓部、脑干等),且恶性比例较高,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及生命安全威胁很大。

一、发病情况与病因

  1. 发病年龄:小儿脑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,但5~8岁是发病的高峰期。
  2. 病因:小儿脑瘤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电离辐射、病毒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或紊乱等。某些脑瘤的发病还可能与特定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有关,例如所有胶质瘤都存在染色体17p特定基因缺失,高分化胶质瘤同时还有染色体9p上的基因丢失。

二、病理类型

小儿脑瘤的病理类型多样,主要包括:

  1. 胶质细胞瘤:最为常见,包括星形细胞瘤、室管膜瘤和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等。其中,小脑胶质瘤二级是指小脑中胶质细胞发生恶性变异形成的肿瘤,属于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,但相对于一级肿瘤来说,其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可能更高。
  2. 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瘤:属于未分化的原胚细胞,包括髓母细胞瘤、成松果体细胞瘤等。
  3. 胚胎参与组织形成的颅内肿瘤:如颅咽管瘤、皮样和上皮样囊肿等。

三、临床表现

小儿脑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可归类为颅内高压症状和肿瘤局灶症状两类:

  1. 颅内高压症状

    • 头痛:是小儿脑瘤最常见的症状,常位于前额、颞部或枕后部,可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。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用手击头。
    • 呕吐:由于肿瘤体积增大导致颅内压力增高,刺激了呕吐中枢,进而出现呕吐的症状。呕吐多为喷射状,发生在剧烈头痛之后,可能伴有恶心和食欲不振。
    • 视乳头水肿: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之一,可导致视力减退。
  2. 肿瘤局灶症状

    • 肢体瘫痪:大脑半球肿瘤可引起偏瘫伴锥体束征阳性,脑干肿瘤引起交叉瘫。
    • 癫痫发作:见于大脑半球肿瘤,呈局灶性或全部性发作。
    • 共济失调:步态蹒跚、常伴有眼球震颤,多见于小脑肿瘤。
    • 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:如颅咽管瘤等蝶鞍区肿瘤压迫视交叉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失。
    • 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障碍:蝶鞍区或第Ⅲ脑室前角处肿瘤可引起生长发育落后、性早熟、尿崩症或肥胖等症状。

此外,小儿脑瘤患者还可能出现颈部反抗或斜颈、多饮多尿、性早熟、发烧等症状。

四、诊断与检查

对于疑似小儿脑瘤的患者,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。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:

  1.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: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,包括观察肌力、感觉、协调性、平衡以及眼球运动等方面的问题。
  2. 脑部磁共振成像(MRI):是检测小儿脑瘤的主要方法,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,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等特征。
  3. 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(CT扫描):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横断面图像,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位置、形态和密度等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后颅窝区肿瘤,因受颅底骨影重叠干扰,清晰度可能不如MRI。
  4. 病理学检查: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后,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级别。

五、治疗与预后

小儿脑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,辅以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。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。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和控制肿瘤的生长,以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。

一、发病情况与病因
  1. 发病年龄:小儿脑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,但5~8岁是发病的高峰期。
  2. 病因:小儿脑瘤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电离辐射、病毒感染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或紊乱等。某些脑瘤的发病还可能与特定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有关,例如所有胶质瘤都存在染色体17p特定基因缺失,高分化胶质瘤同时还有染色体9p上的基因丢失。

二、病理类型

小儿脑瘤的病理类型多样,主要包括:

  1. 胶质细胞瘤:最为常见,包括星形细胞瘤、室管膜瘤和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等。其中,小脑胶质瘤二级是指小脑中胶质细胞发生恶性变异形成的肿瘤,属于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,但相对于一级肿瘤来说,其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可能更高。
  2. 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瘤:属于未分化的原胚细胞,包括髓母细胞瘤、成松果体细胞瘤等。
  3. 胚胎参与组织形成的颅内肿瘤:如颅咽管瘤、皮样和上皮样囊肿等。

三、临床表现

小儿脑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可归类为颅内高压症状和肿瘤局灶症状两类:

  1. 颅内高压症状

    • 头痛:是小儿脑瘤最常见的症状,常位于前额、颞部或枕后部,可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。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用手击头。
    • 呕吐:由于肿瘤体积增大导致颅内压力增高,刺激了呕吐中枢,进而出现呕吐的症状。呕吐多为喷射状,发生在剧烈头痛之后,可能伴有恶心和食欲不振。
    • 视乳头水肿: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体征之一,可导致视力减退。
  2. 肿瘤局灶症状

    • 肢体瘫痪:大脑半球肿瘤可引起偏瘫伴锥体束征阳性,脑干肿瘤引起交叉瘫。
    • 癫痫发作:见于大脑半球肿瘤,呈局灶性或全部性发作。
    • 共济失调:步态蹒跚、常伴有眼球震颤,多见于小脑肿瘤。
    • 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:如颅咽管瘤等蝶鞍区肿瘤压迫视交叉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失。
    • 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障碍:蝶鞍区或第Ⅲ脑室前角处肿瘤可引起生长发育落后、性早熟、尿崩症或肥胖等症状。

此外,小儿脑瘤患者还可能出现颈部反抗或斜颈、多饮多尿、性早熟、发烧等症状。

四、诊断与检查

对于疑似小儿脑瘤的患者,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。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:

  1.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: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,包括观察肌力、感觉、协调性、平衡以及眼球运动等方面的问题。
  2. 脑部磁共振成像(MRI):是检测小儿脑瘤的主要方法,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,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等特征。
  3. 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(CT扫描):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横断面图像,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位置、形态和密度等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对于后颅窝区肿瘤,因受颅底骨影重叠干扰,清晰度可能不如MRI。
  4. 病理学检查: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样本后,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级别。

五、治疗与预后

小儿脑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,辅以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。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。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和控制肿瘤的生长,以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。

点赞(0)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