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: 138-1085-7138 机构合作: 176-0080-2612

儿童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导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,俗称“血癌”。作为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,约占所有儿童癌症的35%,其中90%以上为急性白血病(慢性仅占3%-5%)。我国每年新增约1.5万病例,发病高峰集中在2-5岁,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。

一、主要类型

  1.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
    • 占比75%-80%,是儿童白血病的主要类型。
    • 起源于淋巴系祖细胞,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。
  2. 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
    • 占比20%-30%,治疗难度高于ALL。
    • 起源于粒细胞、单核细胞等髓系细胞。
  3.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(CML)
    • 儿童罕见,近年因靶向药物(如伊马替尼)应用预后显著改善。

二、病因

儿童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,主要包括:

  1. 遗传因素:家族遗传史可增加患病风险。有研究显示,若父母患有白血病,其子女患白血病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。此外,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也与儿童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。
  2. 环境因素:包括电离辐射、化学物质暴露等。长期接触射线、苯、甲醛等有害环境,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,从而诱发白血病。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,如果长时间接触放射线或电离辐射,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
  3. 免疫功能异常: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促使白血病的发生。儿童免疫功能较差时,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,从而诱发白血病。
  4. 血液系统疾病:若患有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,在没有经过积极有效治疗的情况下,有可能诱发白血病。
  5. 病毒感染: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、EB病毒等感染,可能导致骨髓抑制,从而诱发白血病。

三、典型症状

1. 三大核心表现

  • 贫血:面色苍白、乏力、活动后气促(因红细胞生成受抑制)。
  • 出血:鼻衄、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(血小板减少所致)。
  • 反复感染:高热不退、口腔溃疡、肺炎(正常白细胞减少)。

2. 其他警示信

  • 骨关节疼痛(尤其下肢),夜间加重。
  • 肝脾肿大、淋巴结肿大(颈部、腋下、腹股沟)。
  • 食欲减退、体重骤降、盗汗。
  •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出现头痛、呕吐、抽搐。

四、致病因素

1. 遗传易感性

  • 唐氏综合征、范可尼贫血等遗传病患儿风险增高。
  • 家族中有白血病病史者患病率上升。

2. 环境暴露

  • 化学物质:苯(油漆、胶水)、甲醛(新装修房屋)、农药等。
  • 电离辐射:孕期X光照射、核辐射暴露。
  • 某些药物:烷化剂(如环磷酰胺)、氯霉素等。

3. 病毒感染

  • EB病毒、HTLV-1病毒可能诱发基因突变。
  • 免疫功能异常患儿更易受病毒侵袭。

五、诊断

儿童白血病的诊断依赖于综合的医学检查,包括:

  1. 临床表现:医生会询问儿童是否出现白血病的相关症状,比如面色苍白、活动后呼吸急促、疲乏、低热、皮肤瘀斑等。
  2. 血常规:医生会抽取静脉血来进行检测,查看白细胞、血小板等的数量,来进行辅助诊断。
  3. 骨髓细胞学检查:抽取骨髓来进行检查,属于诊断的主要方法。可以帮助明确原始细胞、幼稚细胞等的数量。
  4. 血液生化检查:查看血清维生素B12的数值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等,帮助医生进行诊断。
  5. 免疫学检查:检测抗原,帮助进行免疫表型分析,从而明确白血病的分型,使得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。

六、治疗方案

1. 化疗(核心手段)

  • 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(ALL):低剂量长期化疗(2-3年),常用VP方案(长春新碱+泼尼松)。
  • 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:高剂量短期化疗,常用阿糖胞苷+柔红霉素组合。

2. 靶向治疗

  •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如伊马替尼)用于Ph+ ALL或CML。
  • CD19 CAR-T细胞疗法针对复发/难治性B-ALL。

3. 造血干细胞移植

  • 适用于高危型、化疗无效或复发病例,5年生存率约50%-60%。

4. 支持治疗

  • 成分输血纠正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。
  •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提升抗感染能力。
  • 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。

七、预后与生存率

  • 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(ALL):5年无事件生存率达85%-90%,规范治疗可临床治愈。
  • 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:5年生存率约60%-70%,M3型(早幼粒细胞白血病)治愈率超90%。
  • 停药后2年无复发视为治愈,远期关注化疗相关心脏毒性、继发肿瘤风险。

点赞(0)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