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(Liver Cancer)是指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,主要包括肝细胞癌(HCC,Hepatocellular Carcinoma)和胆管细胞癌(Cholangiocarcinoma)。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,占原发性肝癌的75%-85%。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尤其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发病率较高。
一、病因
肝癌的病因复杂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- 病毒性肝炎:乙型肝炎病毒(HBV)和丙型肝炎病毒(HCV)是引起肝癌的主要病毒。长期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会导致肝脏发生炎症,进而发展为肝硬化,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癌。
- 肝硬化: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,大部分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肝硬化。多种原因可导致肝硬化,包括病毒性肝炎、酒精肝、脂肪肝等。
- 黄曲霉素污染:黄曲霉素等霉菌毒素具有强致癌性,主要存在于霉变的食物中,如花生、玉米等。长期摄入会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。
- 化学致癌物:包括亚硝胺类、偶氮芥类、有机氯农药等。这些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,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。
- 饮酒: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,会导致酒精性肝炎,进而发展为肝硬化,最终可能引发肝癌。
- 遗传因素: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,如果直系亲属患有肝癌,子代的风险也会增加。
- 水源污染:饮用水因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某种水藻的污染,也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。
二、症状
肝癌的症状因肿瘤大小、位置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。早期肝癌常无明显症状,中晚期则可能出现以下症状:
- 肝区疼痛: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、胀痛或刺痛,夜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。
- 消化道症状:食欲减退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。
- 发热:多为持续性低热,也可呈不规则或间歇性高热。
- 消瘦、乏力:全身虚弱,体重短时间减轻。
- 肝外转移灶症状:如肺部转移可引起咳嗽、咯血,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腔积液,骨转移可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等。
- 晚期症状:黄疸、出血倾向(牙龈、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)、消化道出血、肝性脑病以及肝、肾功能衰竭等。
三、诊断
肝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、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肝穿刺病理活检。
- 影像学检查:包括彩超、CT、磁共振、PET-CT等。彩超为临床筛查肝癌最常用方法;CT的分辨率高,尤其是多层螺旋CT,明显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;磁共振对于肝癌病灶内部的组织结构变化如出血、坏死、脂肪变性及包膜的显示和分辨率都优于CT和超声。
- 肿瘤标志物检测:甲胎蛋白(AFP)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。原发性肝细胞肝癌,甲胎蛋白如果持续4周>400ng/ml,或者持续8周>200ng/ml以上,可以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。
- 肝穿刺病理活检: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,为有创性检查,存在出血、随针道转移的风险,临床应用较少。
四、治疗
肝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、保肝治疗、化学药物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、介入治疗、放疗等。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。
- 手术治疗:切除肝部有癌组织的一段或一侧肝叶,控制癌细胞繁殖。
- 保肝治疗:维持肝功能,遵医嘱使用护肝片等药物。
- 化学药物治疗: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杀灭癌细胞。
- 靶向治疗:作用于特定受体、靶点,抑制病情。
- 免疫治疗:使用PD-1/PD-L1抑制剂或CTLA4抑制剂等药物。
- 介入治疗:包括射频消融术、微波消融术、肝动脉化疗栓塞(TACE)、肝动脉灌注化疗(HAIC)等。
- 放疗:适合局部小病灶或者局部血管癌栓,其它治疗方式效果不佳者。
五、预防
预防肝癌可从多方面着手,包括改善生活习惯、合理饮食、维持健康体重等。
- 改善生活习惯:戒烟限酒,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,避免熬夜,保持乐观的心态,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。
- 合理饮食:多摄取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、纤维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,如水果、蔬菜、全谷物和蛋白质来源。同时减少高盐、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,注意减少食物储存时间,避免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摄入。
- 维持健康体重: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,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,有助于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。
- 接种疫苗: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,间接预防肝癌的发生。
- 控制病毒感染:避免使用共用针具、减少性传播感染等是预防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。
- 合理用药:长期滥用药物、特别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,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。在用药时要遵医嘱,不随意滥用药物。
- 定期体检:定期进行肝脏检查,如肝脏超声、甲胎蛋白AFP等,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。特别是肝癌高危人群,应更加重视定期体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