淋巴瘤(Lymphoma)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,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(Hodgkin Lymphoma, HL)和非霍奇金淋巴瘤(Non-Hodgkin Lymphoma, NHL)。淋巴瘤可发生在淋巴结、脾脏、骨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,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。
一、病因
淋巴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,主要包括感染因素、免疫因素、遗传因素、理化因素等:
- 感染因素:
- · 多种病毒与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,如EB病毒(EBV)、人T细胞白血病/淋巴瘤病毒(HTLV-1)、麻疹病毒、幽门螺杆菌、人类疱疹病毒8(HHV-8)、丙型肝炎病毒(HCV)等。其中,EB病毒感染与多种淋巴瘤的发生有直接关系,如霍奇金淋巴瘤、鼻型NK/T细胞淋巴瘤等。
- · 某些细菌感染也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,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。
- 免疫因素:
- · 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,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原因和发病条件。
- · 多种原发性免疫缺陷及获得性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,如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、X染色体连锁的淋巴组织增生症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、桥本甲状腺炎等,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者,淋巴瘤的发病几率明显高于常人。
- · 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淋巴瘤的发生。
- 遗传因素:
- · 淋巴瘤有时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,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、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等,其一级亲属中发生淋巴瘤的风险增加。
- 浆细胞骨髓瘤患者直系亲属的患病率也高于普通人。
- · 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常存在重现性的染色体缺失或扩增、易位和基因突变等遗传学异常。
- 理化因素:
- · 长期接触溶剂、皮革染料、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会增加患淋巴瘤的风险。
- · 长期接触放射线的人群,如医院放射科和核电厂工人等,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。
- · 不良生活习惯,如长期吸烟、高脂饮食、不良饮食习惯等,也可能增加淋巴瘤的风险。
二、分类
淋巴瘤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: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。
- 霍奇金淋巴瘤:
- · 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,大多起源于生发中心,主要累及淋巴结、脾、肝脏和骨髓。
- · 特点是淋巴结进行性肿大,典型的病理特征是R-S细胞存在于不同类型反应性炎症细胞的特征背景中,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。
- · 发病率以北美、北欧最高,东亚的发病率较低。
- · 可分为经典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优势型,前者又分为结节硬化型、混合细胞型、富含淋巴细胞型和淋巴细胞削减型。
- 非霍奇金淋巴瘤:
- · 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细胞在分化的不同阶段发生突变而致。
- · 淋巴结病变常表现为多中心起源,或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跳跃式播散。
- · 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累及结外淋巴组织,发展迅速。
- · 可分为B细胞肿瘤、T/NK细胞肿瘤两大类。
三、症状
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,主要包括淋巴结肿大、全身不适和局部不适等症状:
- 淋巴结肿大:
- · 是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,一般发生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。
- · 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,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。
- ·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,也可互相粘连,融合成块,触诊有软骨样感觉。
- 全身不适:
- · 具体表现为发热、盗汗、体重减轻、乏力疲倦、皮肤瘙痒等。
- · 30%~40%的霍奇金淋巴瘤病人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。
- · 周期性发热、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也可见于部分患者。
- 局部不适:
- · 淋巴瘤可发生于多个部位,导致患处出现局部不适的症状。
- · 如发生于咽部,可能会出现吞咽困难、鼻塞、鼻出血等症状。
- · 发生于纵隔、肺门,可能会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四、检查与诊断
淋巴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,包括血常规、骨髓活检、淋巴结活检、影像学检查、流式细胞术等:
- 血常规:
- 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、分类和比例等指标,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。
- 骨髓活检:
- 用于评估造血功能及肿瘤浸润情况,对某些类型的淋巴瘤有确诊价值。
- 淋巴结活检:
- 是取出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其性质的方法。
- 影像学检查:
- 包括X线、CT、MRI等,可显示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异常发现。
- 流式细胞术:
- 利用单克隆抗体标记表面标志物来检测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类型。
五、治疗
霍奇金淋巴瘤(HL):
· 早期(Ⅰ-Ⅱ期):ABVD方案(多柔比星+博来霉素+长春碱+达卡巴嗪)联合放疗。
· 晚期(Ⅲ-Ⅳ期):ABVD方案或BEACOPP方案(博来霉素+依托泊苷+多柔比星+环磷酰胺+长春新碱+丙卡巴肼+泼尼松)。
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:
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:R-CHOP方案(利妥昔单抗+环磷酰胺+多柔比星+长春新碱+泼尼松)。
· 滤泡性淋巴瘤(FL):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(如R-CVP、R-CHOP)或放疗。
· 套细胞淋巴瘤(MCL):R-CHOP方案或R-HyperCVAD方案(利妥昔单抗+环磷酰胺+长春新碱+多柔比星+地塞米松)。
· 伯基特淋巴瘤(BL):高强度化疗(如CODOX-M/IVAC方案)。
靶向治疗:
· 利妥昔单抗(Rituximab):抗CD20单抗,用于B细胞淋巴瘤。
· 伊布替尼(Ibrutinib):BTK抑制剂,用于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。
· 维奈托克(Venetoclax):BCL-2抑制剂,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某些B细胞淋巴瘤。
免疫治疗:
· PD-1/PD-L1抑制剂:如帕博利珠单抗(Pembrolizumab)、纳武利尤单抗(Nivolumab),用于复发/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。
· CAR-T细胞疗法:用于复发/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。
放疗:
· 局部放疗:用于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和局部病变。
· 姑息放疗:缓解疼痛和压迫症状。
支持治疗:
· 抗感染治疗:预防和治疗感染。
· 生长因子:如G-CSF,用于预防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。
· 营养支持:改善营养不良和恶病质。
六、预后
淋巴瘤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,但总体来说,淋巴瘤的治愈率相对较高。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是提高淋巴瘤预后的关键。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,明确症状后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。如果病情处于早期,症状较轻,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切除治疗,通常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。如果病情发展到中晚期,术后还需要遵医嘱通过放疗、化疗等方法,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,控制病情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