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颈癌是指发生在子宫颈(子宫下部,与阴道连接的部分)的癌症。它通常从宫颈上皮的病变开始,逐渐侵入更深的组织,甚至扩展到周围器官和淋巴结。宫颈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:鳞状细胞癌和腺癌。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70%90%的病例,起源于宫颈表面的鳞状上皮;腺癌约占宫颈癌的10%20%,起源于宫颈的腺体组织。
一、流行病学
- 高发年龄:50~55岁。
- 地区差异:80%的宫颈癌病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,且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。我国宫颈癌中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,而西部地区的死亡率较高。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,而宫颈癌导致的病人死亡率是农村高于城市。
- 统计数据:宫颈癌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死亡排名中占第二位,患病率位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。我国每年约有13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,其中约5.3万例死亡。
二、病因
宫颈癌是由环境与个体综合作用所致,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。此外,宫颈癌的发病还与以下因素有关:
- 免疫功能低下: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、器官移植后服用抗排异药物患者,其机体抵抗HPV感染的能力下降。
- 性生活过早或频繁:16~18岁开始有活跃性生活的女性,感染HPV几率高于其他女性。性伴侣越多,感染HPV几率越大。
- 多孕多产:更容易发生生殖道的损伤,可能导致病原体的入侵,HPV病毒侵入人体,引发宫颈癌。
- 吸烟:烟龄越长,HPV感染后患宫颈癌的风险越高。
- 长期生殖道感染:可导致阴道菌群失调,增加患病风险。
- 不良饮食习惯:肥胖以及蔬菜、水果食用少等,也可能导致该疾病。
三、病理类型
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:
- 鳞状细胞癌:最常见的类型,占子宫颈癌的75%~80%。根据组织学分化程度,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分化鳞癌、中分化鳞癌、低分化鳞癌。
- 腺癌:占宫颈癌的15%~20%。其中,黏液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,来源于宫颈管柱状黏液细胞。另一种是恶性腺瘤,又称微偏腺癌,属于高分化宫颈管黏膜腺癌。
- 腺鳞癌:占宫颈癌的3%~5%。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,由储备细胞同时向腺细胞和鳞状细胞分化发展而形成。
四、临床表现
宫颈癌的典型症状是阴道接触性出血、异常排液。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,随着疾病进展,患者可出现以下症状:
- 接触性出血:性交后可出现阴道出血,出血量根据患者个人体质不同,可多可少。
- 阴道排液:随着肿瘤的增大,瘤体继发感染,使阴道分泌物增多,可出现淘米水样并伴有恶臭味。
- 疼痛:宫颈癌早期性交时会出现性交痛,晚期由于癌细胞的转移可出现一侧骶髂部的持续性疼痛。
- 其他症状:由于阴道流血,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,表现为头晕、乏力、虚弱、心慌气短、皮肤苍白等症状。如果伴有感染,还可能出现发热、四肢酸痛等症状。此外,还可能出现尿频、尿急、消瘦、乏力等症状。
五、诊断方法
临床上诊断宫颈癌常用的方法有宫颈细胞学检查、阴道镜检查、宫颈活检等,其中宫颈活检的组织学检查结果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。
- 宫颈细胞学检查:一般与HPV检测联合作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手段。
- 阴道镜检查:对于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,应在阴道镜直视下进行活检。
- 宫颈活检:对于明显肉眼可见宫颈病变的患者,可以直接在病变区取样活检。
六、治疗方法
宫颈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、放射治疗、化学治疗、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、肿瘤分期以及其他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- 手术治疗:适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。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范围包括子宫、双侧附件、阴道上段和盆腔淋巴结清扫。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,可以考虑行宫颈锥切术、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等,以保留生育功能。
- 放射治疗: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。体外照射是利用高能射线从体外照射盆腔部位,杀死癌细胞。腔内照射是将放射源放入阴道或宫腔内,直接照射宫颈及周围组织。
- 化学治疗:包括同步放化疗、辅助化疗和姑息性化疗。化疗药物可以增强放疗的敏感性,提高治疗效果,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。
- 靶向治疗:针对宫颈癌特定的分子靶点,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。
- 免疫治疗: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。
七、预后与预防
- 预后: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较好,晚期患者的预后较差。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相对较好,腺癌和腺鳞癌的预后相对较差。规范的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。
- 预防:可以通过定期筛查和注射疫苗预防宫颈癌。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就医进行宫颈癌筛查。同时,注意性生活卫生,控制性生活的频率,避免过早进行性生活和多个性伴侣。此外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自身的免疫力,也有助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