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素瘤,又称恶性黑色素瘤,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。它多发生于皮肤,但也可出现在黏膜、内脏、眼葡萄膜、软脑膜等部位。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正常黑色素细胞存在显著差异,具有恶性增殖和转移的能力。
一、临床表现与分型
黑色素瘤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,主要包括:
- 颜色变化:黑色素瘤的颜色可能多变,从黑色、棕色到粉红色等。
- 形状与边缘:边缘不规则,可能出现切迹、锯齿等形状,与正常色素痣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不同。
- 直径增大:直径可能超过6毫米,或者色素斑明显长大。
- 隆起与变化:部分黑色素瘤会隆起于皮肤表面,并可能伴随颜色、质地、形状的改变。
- 伴随症状:可能伴随发痒、出血、疼痛等症状。
- 分型:
- 浅表扩散型(70%):白种人常见,多由痣恶变;
- 结节型(15-30%):垂直生长快,预后差;
- 肢端雀斑型(亚洲高发):好发于足底、甲床,易误诊。
- 黏膜黑色素瘤
- 占10%,常见于口腔、鼻腔、阴道等,早期症状隐匿(如出血、异物感),确诊时多已转移。
- 眼部黑色素瘤
- 脉络膜、睫状体多见,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。
二、类型与分期
黑色素瘤根据病因和遗传学背景可分为多种类型,如肢端型、黏膜型、慢性日光损伤型、非慢性日光损伤型等。根据病理表现,还可分为痣样、结节型、恶性雀斑样、浅表扩散型等。
黑色素瘤的分期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。一般采用TNM分期标准,根据肿瘤的大小(T)、淋巴结转移情况(N)和远处转移情况(M)进行综合评估。
- 原发灶(T):基于Breslow厚度(≤1mm为T1)和溃疡。
- 淋巴结(N):微转移需前哨淋巴结活检确认。
- 转移(M):远处转移提示IV期,预后极差。
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,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:
- 遗传因素:有家族遗传倾向,部分基因如CDKN2A和CDK4的突变可能导致黑色素瘤发病风险的增加。
- 紫外线照射:长时间接触阳光或紫外线,尤其是急性日光照射所致的皮肤晒伤,可能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。
- 多发痣:多个色素痣在易受摩擦部位未去除,可能增加黑色素瘤的几率。
- 伤口处理不当:对局部的色素痣进行相关物理治疗后,未能按照医嘱进行护理,导致感染,也可能导致黑色素瘤。
- 肤色:肤色白皙的人,皮肤黑色素较少,对紫外线损伤的抵抗力弱,容易晒伤或出现黑色素瘤。
四、诊断方法
黑色素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多种检查方法来确定,包括:
- 皮肤镜检查:一种无创性技术,能够放大并观察皮肤表面微小细节,有助于诊断表皮和真皮层病变。
- 组织病理学检查:通过获取一小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评估,可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恶性细胞。
- 免疫组化染色:进一步分析肿瘤细胞表达的各种蛋白,为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信息。
- 基因检测:识别某些与黑色素瘤相关的突变基因,辅助诊断及预测风险。
- 超声波检查:利用高频声波成像内部结构,评估肿物性质及其深度。
五、治疗方法
- 手术治疗
- 早期:扩大切除(切缘1-3cm,达筋膜层),淋巴结阴性者5年生存率>90%。
- 转移灶: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。
- 辅助治疗
- 靶向治疗:BRAF抑制剂(如维莫非尼)联合MEK抑制剂用于BRAF V600突变患者。
- 免疫治疗:PD-1抑制剂(如帕博利珠单抗)、CTLA-4抑制剂(如伊匹木单抗)显著改善晚期生存。
- 放疗与化疗
- 放疗用于脑转移或骨转移镇痛;化疗(达卡巴嗪)有效率<20%,已逐渐被靶向/免疫替代。
六、预防与护理
预防黑色素瘤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日晒,外出时涂抹防晒霜、戴遮阳帽或太阳镜保护眼睛和面部皮肤。同时,对原有的色素痣要注意防护或及时进行科学处理,避免摩擦和刺激。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,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,保持作息规律,做好护理工作。
八、预后与生存率
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肿瘤的大小、分期、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。早期黑色素瘤的五年治愈率接近100%,而晚期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仅5%~10%。因此,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。